魯肅, 史上一般習慣與周瑜, 呂蒙並稱為東吳三大督
(三國志中將這三位合併列傳, 陸家都督則獨立列傳)
一般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
會認為魯肅是個溫厚的長者
心軟低調, 總是被人帶著走
但事實上
魯肅不但家裡很好野, 人也大方
而且他身材頗壯, 擊劍騎馬射箭都不在話下
比智謀
魯肅與孫權的"榻上對"往往被拿來與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相提並論
從以下的這段記載
更是能夠看出魯肅洞燭機先, 而且為何可以稱為東吳都督中最有遠見的一位
赤壁之戰之前
曹操揚言要率領八十萬大軍到東南方找孫權打獵遊玩(其實就是要出兵的意思)
孫營亂成一團
天天開會吵架
孫營上從老臣張昭下至一列不及備載的眾人
都勸孫權投降
現今看來當然覺得這些人都是窩囊廢
但設身處地
以當時的場景, 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大軍閥
順勢吃下了孫家打了五年還只打下一個郡的荊州
大軍壓陣, 會期待這些人有什麼反應
也難怪每次開完會都勸孫權投降
但這時, 魯肅都不講話
孫權聽得心煩, 藉口要上個廁所先離開
反倒是這時魯肅立馬跟了出去(東吳有男人一起上廁所的習慣?)
孫權知道魯肅想說些話, 也不知道孫權上完廁所後有沒有洗手
就緊緊握著魯肅的手說:"卿欲何言?'
魯肅說了這段令人感慨萬千的話: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這個"欲安所歸", 魯肅在另一段記載中有提到是:"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
這段話, 請容我用口語的言詞翻譯:
"剛剛聽了這些勸說投降的人說的話, 都是害孫將軍的, 千萬別聽他們說的
今天誰都能投降, 張昭能降, 我魯肅也能投降, 偏偏全天下只有你孫權一個人絕對不能投降
為什麼?
今天要是我魯肅投降,曹操一定更加重用我
我照常當我的官, 可能當個政協委員, 人大代表, 出入開名車, 跟一群一樣的達官顯要混在一起
照樣賺錢噱海,找個名頭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甚至哪一天可以累官當到區長也說不定
但你孫權, 你投降了之後, 你以為曹操會怎樣對待你?
客氣點把你軟禁, 給你意思意思一個虛銜, 幾個隨扈
不客氣點找個因頭就砍你的頭!"
孫權聽完, 長長的嘆了氣說:"你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段話雖然精簡, 但從中我們還是獲得許多警惕
第一: 在開會上常常發言的人一定都有目的, 而且這目的通常是替自己追求最大利益
第二: 在開會上不發言的不見得就是笨蛋, 更不見得就是沈默的無感者
往往只是他們知道在公開開會這種場合你沒辦法跟那些既得利益者或追求利益者爭辯
第三: 許多人並不認為出賣一個國家很可恥
因為歷史上見到的賣國賊通常都吃好住好享極人臣
第四: 最重要的是, 一整個國家只有一個人不能出賣國家
就是該國當下的領導者
因為敵方勢力不會容許一個可能有的威脅繼續存在在自己眼底
假如某個國家的領導者真的認為賣掉一個國家可以賺來自己的下半生榮華富貴
那我想他一定沒讀過歷史或是可能智商稍有不足